回眸五载看发展 踏石留印谱新篇 ──静海区过去五年(2017年至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节选
- 发布时间:2021-12-31
- 来源:新华社
- 浏览量:367
- 字体:大
- 中
- 小
融入战略“一盘棋”激活发展“动力源”
五年来,在区域协同发展“一盘棋”的新格局下,静海区把握重要历史性窗口期,立足天津“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一个肇启于早春的时代命题,结满了京津冀三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的丰硕成果,瓣瓣同心、同进共赢的良好态势愈加显现。
牵住疏解非首都功能“牛鼻子”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的突破口。
天津桑维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坐落于静海区中旺航空产业园内,是一家专业从事表面处理的加工型企业,涉及高铁动车、船舶、军工、航空航天、电子通讯等多个领域。2016年公司从北京正式迁入航空产业园,经过多年的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经济效益持续上涨。在园区内,像天津桑维金属表面处理有限公司这种因疏解首都功能迁来的企业还有很多。
随着航空航天、高铁、汽车、电子产品等企业的入驻,2017年11月,静海区成立中旺航空产业园,着力建设京津冀绿色电镀和航空配套产业聚集区。截至2021年10月底,中旺航空产业园入驻企业达130余家,其中北京外迁企业20余家,在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也标志着静海区传统产业的换挡升级和转型重生。
无独有偶,2019年,天津睿智永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从北京乔迁至静海,扎根在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目前,公司已经与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产品遍布全国各地。
五年来,静海区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显著,累计签约北京项目84个,中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天津基地、工信融商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北师大静海附属学校投入使用。
下活静沧廊“一盘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跻身京津冀城市群,静海地处滨海新区和雄安新区中轴线上,是天津距离雄安新区最近的区域,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天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示范区。着眼于畅通区域协调发展的“经络”,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静海区确立了“服务北京疏解、服务雄安建设、服务天津定位、服务滨海开放、服务周边发展”的发展思路,抛出区域协同“组合拳”。
2018年4月,静海区与河北省沧州市、廊坊市共同签订了深化静沧廊(3+5)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规划编制、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六个协同发展”,在生态保护、疫情防控、医疗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静海区积极参与“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编制完成“四网融合”交通规划,津石高速静海段全面完工,津雄城际、津沧城际静海枢纽站选址初步确定,市域郊铁路静海线于2021年2月开工建设。
不仅如此,超45亿元装配式建筑产品应用雄安新区建设,5万株林海优质苗木绿化“千年秀林”,支持静海全面对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
托稳京津冀老百姓的“菜篮子”
位于静海区国际商贸物流园的天津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在2010年落户静海之初就确定了服务京津冀、辐射三北的战略定位。
2021年7月20日,天津海吉星城市集配中心一期正式揭牌运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畅通流通渠道,海吉星将城市集配功能建设放到了重要战略位置。目前,园区内近30家城市集配商集群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美团、京东、河马等大型电商平台以及各大商超、学校、食堂供货为主的城配体系。
高峰期会有200多家本地农户在市场售卖。一头连接生产基地,一头连接销售终端,是海吉星能够挑起重担的“密钥”。在国内,海吉星向农村基地延伸产业链,开通了聊城──天津海吉星优质农产品物流专线。在国际,今年,2.7万吨南非西柚以“绿色通道”先行示范和“港口直提”模式在天津海吉星分销。
今年上半年,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交易量76.44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幅31.4%;交易额38.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幅37%。
京津冀一体化是大规划,但根本落脚点还是“米袋子”“菜篮子”等民生实事。托稳百姓的“菜篮子”,装满农户的“钱袋子”,将反哺京津冀长远发展。
静海区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持续解锁高质量发展“动力密码”。从全市经济发展的“跟跑者”变身“并跑者”,并在特色产业领域中实现了国内“领跑”。如今,产业升级突围战“越战越烈”,协同发展主动战“再攀高地”。